“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差不多七八万元吧。”5月29日,65岁的李小蛋头顶草帽,在自家的花椒地里熟练地为枝条打着尖,望着已经着色的果实,开始为明年的丰收做着准备。
小小花椒树,变身“摇钱树”,火红了山区群众的日子。李小蛋也从一名低保户,成长为人大代表。他的脱贫致富故事,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魏安智团队打造花椒产业助力山区群众精准脱贫的缩影。
从低保户到人大代表
李小蛋是河南三门峡市高庙乡小安村陈家村组的村民,种有17亩坡地花椒。“忙上七、八月两个月,钱就到手了。”凭着近几年的花椒事业,他脱了贫、致了富,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椒能手,2017年还当选为三门峡市人大代表。
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属高寒浅山区,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干旱缺水,农民耕作难度大。小安村陈家村组地处丘陵地带,全村有28户100多口人。
村主任曹永勤介绍,“咱们这自然条件不好,全是山坡地,以前种地,一年只能收一料,干旱缺水,浇灌不上,完全看天吃饭。种一亩小麦,辛辛苦苦也就二三百元。农民仔细算算账,种地还赔钱。”
李小蛋家有三口人,还有老伴和孙女。全家有17亩坡地,种小麦一年忙活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种庄稼不挣钱,我们老俩口和孙女吃的是低保。”
2003年退耕还林的时候,李小蛋给自己家的地全部种上了花椒,因为自己院子里的两棵花椒树还能挣点钱。2006年,花椒初步挂果,有了收成。他背着自己家的花椒进了三门峡市,却到处碰壁。“商家只认川椒、韩城椒和凤县椒。我这花椒根本卖不上钱,基本七八元零售了。”
李小蛋的难题,也是整个陈家村组的难题,400亩花椒可是整个村里人的生活希望。2010年,在三门峡市市科技局的牵线下,李小蛋结识了花椒专家魏安智。“在魏教授的手把手指导下,我才知道原来种花椒还需要这么多科学技术呢!花椒种好了,能卖这么多钱!”
当年,李小蛋的花椒收入了三四万元,收入是种小麦的20多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拿着大把钞票的新鲜劲和激动劲至今记忆犹新。“从小活到老,如果不种花椒,不认得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恐怕一辈子都不知道5000元的票子一把握手里是啥感觉!”
如今的李小蛋,在椒农心中颇有威望。小安村张大姐羡慕地说:“他不光是我们这的土专家,现在还是我们人大代表呢!”李小蛋却骄傲地说,是西农的科技让小安村变了样,老百姓的生活变了天!
从花椒村到花椒乡
走进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无论是坡边崖畔,还是丘陵梯田,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即将成熟的花椒果实沉甸甸地挂满枝头。从半山上往下望去,油绿色的花椒林层层叠叠,漫山遍野散发着扑鼻的清香;花椒树上,一簇簇,一串串,绿得发亮的果实密密麻麻挂满枝头,丰收在望。
“魏教授在小安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帮助山区群众精准脱贫的成功样板!”高庙乡乡长彭宝玲介绍,“2011年以来,我们依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引导农民发展花椒种植,目前已栽植花椒1.8万亩,种植农户达3000余户,解决全乡劳动力1200余人。”
以魏安智为首的专家团队,每年深入高庙乡开展花椒种植管理技术培训,走进田间地头,结合群众花椒长势,手把手指导关键技术环节,使老百姓由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让高庙乡成为中原大地颇有名气的花椒乡。
高庙乡沟壑纵横,土地瘠薄,“七山十沟”,是全国贫困乡。该乡党委书记高苏星表示,“如今,我们离摘掉贫困帽不远了。5年以上树龄花椒亩均收入达48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乡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进入盛果期以后,全乡约1800亩花椒总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
“花椒好种、易管、耐旱,十分适宜这里的山区种植,只要管理得当,一亩地七八千元还是能达到的。”魏安智在高庙乡建立了国家林业局花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门峡基地,引进种植了21个品种。
目前,他正在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思考着如何弥补群众种植花椒前三年不挂果而没有收入的问题,“初步的想法是套种油用牡丹及部分药材,既能保证村民的收入,还有利于花椒的生长”。
高庙花椒已香飘千里,当地已经成功注册“高庙山大红袍花椒”品牌,并通过无公害认定。同时,还成立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花椒籽、花椒面、花椒油、花椒叶等系列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为农民就地增值增效,使全乡花椒产业不断壮大。
花椒产业的诱人前景,也吸引了一大批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务农,28岁的郭然就是其中一位。他返回小安村已三年,种了近20亩花椒,还协助管理着国家林业局花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门峡基地。“在这里,我想跟着专家边学习边实践,掌握一手好技术,把这个产业做好!”
和李小蛋一样,如今在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越来越多的农民靠花椒富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像郭然一样,回乡投入花椒产业大潮。
从秦巴山区到黄土丘陵
大江南北,黄河内外,老百姓的餐桌上总是少不了一样作料,那就是花椒。其香味浓郁、麻味悠长,有芳香健胃、湿中散寒、除湿止疼、止痒解腥之功效,是作料中的极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2003年,一直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和植物资源利用的魏安智被宝鸡市人民政府聘为花椒大院首席专家,从此步入了花椒的科研与推广领域。
十几年来,他带领课题组杨途熙、王胜琪、刘永红等,深入秦巴山区凤县的沟沟坎坎、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开展了整形修剪、嫁接、平衡施肥、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培训,示范推广规范化生产技术26万亩,使凤县这个花椒老产区发展成为在陕西仅次于韩城的花椒生产大县。
目前,凤县花椒从2003年的30万亩发展到42万亩,亩产量从60多公斤提升到80多公斤,总产量从50万公斤增加到420万公斤,总产值从1200万元增加到4.2亿元,农民人均花椒收入从150元增加到了4210元。
“可以说,没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没有我们凤县椒农的富裕。同2003年比较,产值增加35倍,人均收入增加28倍。这个产业真正成为我们开展山区群众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凤县花椒局原副局长巨成霖提起凤县花椒的前后变化,十分感慨。
十多年来,魏安智花椒研究团队扎根凤县的大山深处,艰苦创新,解决了困扰凤县花椒生产发展中的三大问题。
首先,选育并审定了“凤选1号”花椒优良品种,使凤椒生产中“品种混杂”“种质退化”问题的解决有了种质保障。其次,示范推广了花椒烘烤技术,解决了凤县在花椒采摘期因阴雨多而导致的花椒干制难得问题。
此外,还大面积示范推广了“凤县花椒规范化生产配套技术”,解决了凤县花椒长期存在的“早期落叶、当年二次萌发、入冬受冻”的问题。
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凤县建立花椒试验示范站。为了落实好“精准扶贫”的精神,发挥科技扶贫的力量,魏安智等专家与凤县政府密切联系,为政府出谋划策,与农民打成一片,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创新技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求实现凤县花椒提质增效。
目前,“凤椒”相继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陕西名牌产品称号, “凤椒”及“凤县大红袍”的美名远播它乡。
凤县的花椒红了,百姓的日子火了,慕名而来取经的人多了。致富之火,可以燎原。小小的花椒,红红火火地从秦巴山区曼延至黄土丘陵,魏安智等专家的战场又扩大至甘肃武都、天水。
甘肃武都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地带,“七山二林一分田”,其花椒栽培有2000年的历史。近几年由于花椒市场的潜力和火爆,政府将花椒作为半山干旱区群众脱贫致富产业,2015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成为国家林业局花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又一基地。
“家栽一棵花椒树,解决全家油盐醋;家栽十棵花椒树,解决一家衣和裤;家栽百棵花椒树,快步奔向致富路。”从秦巴山区到黄土丘陵,椒农编的这一首顺口溜,道出了他们的幸福心声。
小小的花椒,原本日常生活的调味作料,在科技专家的精心打造下,已成为山区老百甜蜜生活的“主料”。
热门信息
阅读 (23263)
1 花椒种植每亩利润多少:杨光福种植花椒一亩收入1万元阅读 (15739)
2 2017种花椒树赚钱吗?种植一亩花椒利润多少?阅读 (15014)
3 花椒多少钱一斤:2016年10月23日最新花椒价格行情阅读 (13299)
4 种植什么花椒品种效益好 3个花椒树品种推荐阅读 (12331)
5 花椒多少钱一斤:2017年1月17日最新花椒价格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