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养致富网

黑龙江伊春苏红伟1000元创业种植黑木耳年产值900万

   在黑龙江伊春市金山屯林业局,人们都知道苏红伟,她的知名度之所以这么高,不仅仅因为她是丰林林场的妇联主席、计生员,更是因为她凭着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勤于学习,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成功之路,成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随着林区可采资源的减少,林场的木材生产、营林生产任务量逐年下调,职工一年只能干半年活,收入没了保障,增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这一实际,苏红伟通过查找科技书籍,对袋装地栽木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锯末子、石灰就能种出木耳?”亲人和邻居们把头摇得像波浪鼓。“这玩意不好弄,挣不着钱。”苏红伟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带着家里仅有的1000元钱,只身来到友好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黑木耳栽培技术。从此,她便和黑木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事开头难。特别是刚开始发展这一产业时,面临着原材料采购、菌袋配方、场地摆放、栽培技术、资金等方面困难,但苏红伟始终都有一股干劲,一股不服输的劲。2000年除夕,是苏红伟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天气异常寒冷。她和爱人到离家几十里远的锯房买锯末子。当她趟着没膝深的大雪把几十斤重的麻袋都装上车时,手和脚都冻坏了。远远地听着辞旧迎新的爆竹声,看着万家灯火闪烁,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的苏红伟眼睛模糊了。正月里,林场的群众都在走亲访友,苏红伟却和爱人在自家房前屋后忙得热火朝天,清积雪、平场地、搭锅灶……
黑龙江金山屯苏红伟 1000元开始黑木耳创业到年产值900万
  地栽黑木耳种植工序复杂、要求严格。苏红伟严格按照“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模式”分批分期进行二级菌的生产培养,保证了木耳生长的正常周期。这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工作,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这个苦,可她每天都要在凌晨两点起床对菌袋进行灭菌消毒。没有经验,苏红伟就随身带着资料,边干边学。为了抓时间赶进度,她和家人不分昼夜,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

  五月初,木耳袋开始陆续下地,这也是最为关键和最为辛苦的一关,成败在此一举。苏红伟精心挑选地块,并在地里安装了喷灌设备。她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地里,忍受着日晒、蚊虫的叮咬。这一年,苏红伟栽培的1万袋菌料足足产了500多公斤干木耳,卖了两万多元钱,林场的职工群众眼热了,心活了!

  种植黑木耳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见效快的好项目,技术好掌握,不受规模限制,一般人都可以发展。苏红伟创业成功后,积极动员林场的职工群众共同种植黑木耳,并把带领全场职工共同致富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前来“取经”的职工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她把自己家当成了实验基地。她家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材料也成了大家的实习工具。她经常出入种植木耳户家,讲解木耳下地栽培的各个环节和注意问题。在她的细心指导下,丰林林场的职工种植的黑木耳都取得了大丰收,卖上了好价钱。同时,苏红伟还多次到友好、乌马河参观学习新配方、新工艺,在全场率先使用小孔开口法,将菌袋由原来开十多个口增加到一百个以上;将原来的蒸气锅改为节能锅,不仅节约空间,还增加了蒸袋的数量,由原来一锅蒸1000袋增加到一锅蒸4000袋。此外,她还先后引进、更新了和料机、装袋机、拧袋机,实行接菌、装箱、拧袋、上料、烧锅一条龙,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小作坊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黑木耳的产量和效益。

  苏红伟凭着一腔热情和钻研精神,将黑木耳种植由原来的1万袋增加到现在的10万袋,年加工量也由以前的几万袋到现在的50万袋,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苏红伟富裕了,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她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

  几年来,在苏红伟的带动下,丰林林场黑木耳种植规模已达到年产350多万袋,年产值900万元,职工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她还把自己种植黑木耳的理论、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与种植户们分享,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