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养致富网

山东平邑大学生杜进宝返乡种莲藕亩产万斤

大学毕业放弃城市舒适的工作,回到老家,跟母亲打擂台比赛种藕,看谁管理水平高。说起4年前的这个决定,杜进宝至今依然很佩服自己当初的勇气。
  2012年7月,大学毕业之后,在北京等城市工作了2年的杜进宝突然提出,要回老家山东平邑,跟着母亲学习种藕。一听这事,亲戚朋友都不理解,父母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落后的沂蒙山区进入繁华的大城市,又要回来。“你在这个穷山窝里没待够?”
  杜进宝诚心诚意地对母亲说:“我就想试试我的本事,跟您打擂台,一人管一片藕池。如果我种的藕产量比您的高,您给我100万元创业基金,我自己去创业;如果我种的藕产量比您的低,我就听您的话,回城市去。”看儿子一股犟劲,母亲勉强同意了,把原先自己管的30亩藕池一分为二,拿出15亩让儿子管。
  跟母亲打擂台种藕,想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杜进宝的母亲名叫崔凤美,种藕有十几年历史了,技术水平高,管理又细心,种出的藕产量高、品质好,在当地很出名。
  认准的事情,就要干好。作为一名种藕新手,杜进宝买来书籍,有空就学;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书上没写的,就向擂台赛对手、自己的母亲请教。
  作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最可贵的是他不安现状、大胆创新的精神。原来给藕池施土杂肥,都是一次全部投入,他改为分三次施,这样减少了肥料浪费,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种藕的人都知道,施到藕池里的肥料必须事先腐熟,如何腐熟则大有学问。杜进宝买来日本原产的EM菌制作腐熟剂,他尝试着调整配方,经历多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出一种新的腐熟剂,添加到肥料中,不但发酵更充分了,发酵时间还变短了。
山东平邑大学生杜进宝返乡种莲藕亩产万斤
  春种秋收。4月下旬栽下的藕种,逐渐发芽、展叶、长茎、开花,到了9月下旬该收获了。莲藕收获机开进藕池,“隆隆”作响,待到把藕池里的藕全部挖出来,过磅一称,母亲管理的藕池亩产藕6000斤左右,杜进宝管理的则超过8000斤。不用说,做儿子的取得了擂台赛的胜利!父母无奈,同意他留下来种藕。
  “说好的100万元创业基金,兑现给儿子了吗?”面对提问,母亲崔凤美回答:“岂止是100万元,打那以后,种藕的事儿全交给儿子啦!我退居幕后,成了他的帮手。”当然,杜进宝也没有另起炉灶去干别的事,依然一心一意种藕。
  随着种藕事业的扩大,小打小闹难成气候。杜进宝于第二年注册成立了平邑汪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任理事长。他的想法是,把周边种藕的乡亲们联合起来,一起把这桩事做大。
  他带领社员们从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引进了一种产自外国的新品种雪藕。这种藕,切开之后颜色雪白,而且一天之内不变色,吃起来脆生生的,口感好,产量又高,亩产可达1万斤,比老品种产量高出一大截。
  在向外推广新品种雪藕的过程中,杜进宝与有关企业合作,研发出一种移动藕池——用特制的纤维布作底的池子。使用时,按照平整土地→划线→打梗→铺布→上土→浇水→下种(栽藕)的步骤操作就行,十分简便。这种移动藕池,适合土壤瘠薄、小面积种植的地方推广使用,使用寿命长达十几年。什么时候不想用了,排净池子里的水,移走里面的土,再撤掉纤维布,就可以恢复土地原貌。
  有些地方,土壤不适宜种藕,杜进宝就试验着改良。他开着车,走到一个地方,就在当地取些土样,回来测试,试验改良。比如盐碱地,需要加些酸性物质中和,否则种藕难以成活。
  年纪轻轻的杜进宝秉承了沂蒙山区人憨厚诚实、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2016年4月,山西省一个客户,从杜进宝这里买了2000斤藕种,种下去没有正常发芽,自己也没找出原因。杜进宝接到电话之后,开车奔驰接近两千里路,赶到那里,一番检查、分析,可能是藕芽在运输途中受冻了。他当场提出,第二年免费给这名客户提供相同数量的藕种。当今社会,不少卖家只要卖出商品拿到货款就行,如果商品出现什么问题,总是推三挡四。杜进宝如此罕见的做法,令客户感动不已。亲戚朋友听说这事,议论纷纷,有人当面说他:“你真傻,不是你的责任,为啥去承担损失?”他的回答倒是很实在:“出了这事,如果客户承担损失,种藕的事就砸了,他可能一辈子再也不种藕了。我承担些损失,只是少挣几万块钱。咱做生意,不能只为了挣钱,还要帮助他们一起致富。”
  也是在2015年,我省东营一个客户转包了500亩地,计划种植莲藕,并把37万元买藕种的钱汇了过来。杜进宝觉得那里的盐碱地不适宜种藕,可是客户执意要种。杜进宝跑到东营,取土化验,结果显示当地土壤碱性太强。他把钱退还客户,说服客户不要种植莲藕了。
  几年来,杜进宝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免费提供种植管理技术服务,以诚对待客户,因此赢得广大客户的好评,同时赢得大片市场。至今,他的客户总共发展到1万多个,涉及山东省内各地以及江苏、河南、河北、辽宁、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四川等多个省份。最近又传来好消息,四川省一家大公司,要在海南省大面积推广莲藕,邀请杜进宝负责种植管理技术,他施展本事的舞台更大了。在他看来,“干农业,找准项目,也会大有作为。”这也是当初他返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