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养致富网

甘肃肃南做好“加减法”鼓起“钱袋子”

  “现在国家不仅给我们发放种粮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草原奖补、养老保险金……还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我们牧民的生活有了大变样。”肃南县康乐乡桦树湾村年过七旬的李树成老人盘腿坐在自己的炕头上,伸着手指向记者细数着党的好政策。

  “我家3口人,6亩地,1068亩草场全部禁牧,每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有560元,草原奖补19800元,低保、物价补贴等5160元,养老保险金4248元,离任村干部补贴600元,再加上儿子打点零工,年收入在45000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幸福。”李树成感慨地说,“咱牧民的生活现在变化大着呢!收入高了,花钱的地方却少了。”

  去年以来,该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综合施策,运用“加减”法,促进农牧民增收,2015年农牧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1元,同比增长11%。

  做好“加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该县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快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着力做好“加”法——增加农牧民致富信心、增加养殖规模、增加饲草料种植面积、增加牧家乐数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惠农政策落实……

  该县安排绿色畜牧业发展资金600万元,发放支持草食畜牧业贴息贷款8756万元。出台活畜贩销扶持奖励办法,通过对接市场、销售奖励等手段促进本地活畜外销,去年出栏各类牲畜55万头(只),组织化销售细羊毛440吨。成立细毛羊研究所,与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合作,开展优势畜种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新建养殖小区10个、养殖暖棚2360座、储草棚360座,创建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个,建成农牧业信息服务网点12个。推进规模化经营,年内流转草原88.6万亩、耕地2.26万亩。新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7家,“肃南牦牛”、“肃南马鹿鹿茸”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皇城北滩片区牦牛及细毛羊取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新建牧家乐、家庭旅馆22个,新增从事旅游三产服务业从业人员1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三产服务业达到49人。及时兑付粮食综合补贴、草原补奖等各类惠农补贴资金21019万元,惠及农牧户8306户。

  做好“减”法,革新产业发展方式

  该县的“减”法秘诀是:从改善民生入手,加大农牧民群众就医、养老、住房等保障力度,减轻老百姓的后顾之忧;革除旧观念,发展新产业,掌握新技能,走出一条更广的产业发展路子。

  大河乡光华村的杜立荣老人,从2015年1月开始,养老金每月涨了10元达到220元。“我和老伴的养老金每年都增加,现在我们老两口每月有440元的保险金呢。”杜立荣老人拿着养老保险金的专用存折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去年,该县将全县6349名城乡低保、农牧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10%;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使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80元。为1157名在外就读学生发放交通费补助资金26.45万元,将县人民医院和民族医院的药品零差价补助由差额补助调整为全额补助。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1个、市级新农村“四化”示范村5个、县级新农村“四化”示范村7个、“万村整洁”示范村20个,新建游牧民定居住宅700套,林业棚户区改造住宅192套。

  该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让农牧民掌握“看家技能”。积极探索推进农牧村草原确权登记、质押贷款等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三产服务业,支持农牧民在农闲时节采摘野生蘑菇、野生花椒,人工培育蘑菇、养殖草原虫草鸡、开办旅游景点、家庭旅馆等。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依托乡土资源优势,采取“政府+电商企业+农牧户”发展运营模式,在贫困村新建电商服务店5个,搭建了“网货下乡”和“山货进城”平台。全面深化农牧村综合改革,投入资金1252万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牧村综合改革,实施马蹄乡草原(场)建设和1000吨中药材初加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