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苑]让蘑菇多受刺激
内容提要: 《科技苑》 20150504 让蘑菇多受刺激。刺激疗法!食用菌养殖用新招 2013年的时候,中国食用菌协会提出我国国民的最佳饮食结构叫一荤一素一菇。这里的一菇指的就是食用菌,俗称蘑菇。如今,蘑菇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日常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中国也成为食用菌
《科技苑》 20150504 让蘑菇多受刺激。刺激疗法!食用菌养殖用新招
2013年的时候,中国食用菌协会提出我国国民的最佳饮食结构叫“一荤一素一菇”。这里的“一菇”指的就是食用菌,俗称蘑菇。如今,蘑菇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日常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中国也成为食用菌生产的第一大国。
在我国农村,很多人已经把食用菌当成致富的首选。安徽黄山休宁县的杨秀最近也种起了蘑菇,但是,因为蘑菇,最近杨秀可是上足了火。
看别人种蘑菇很简单,技术也在更新换代,过去用的木材被更环保更便宜的农作物秸秆代替,种植环境也从林下转移到了温室大棚里,这些新变化让杨秀创业的热情更高了,当然也变得更加小心。
“我把窗户、门窗,全部密封,就像照顾婴儿,照顾孩子一样,棚里连只苍蝇也飞不进去。”杨秀说。
无微不至的照顾,很快有了结果。培养料中的菌种已经萌发,一条条像头发一样的细丝越长越长,越长越多,按照以往的经验,菌丝一长满就应该出菇了,杨秀很是期待。
眼见着菌丝涨势喜人,可就是不见小蘑菇长出来。蘑菇只长菌丝不长盖,这让杨秀开始着急起来。
杨秀来到安徽省食用菌协会的培训基地,想找位专家打听一下,她的蘑菇究竟犯了什么病。
安徽省食用菌协会的副理事长沈思和告诉杨秀,她的蘑菇是因为环境“太舒服”,所以才长不出蘑菇,解决办法很简单,需要给蘑菇来点“刺激”。
沈思和,是安徽大学的特约讲师,高级农艺师。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搞起培训,三十多年的时间,他培训了我国和周边20多个国家的4万多名学员。沈思和将学员遇到的问题,汇总分析,发现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很多人种不好食用菌,不是因为粗心大意,恰恰是因为太细心了,他们不了解食用菌生长的生命原理,而沈思和的办法很特别,要让蘑菇受点“刺激”。
“一般菌类菌丝长满了,进行出菇管理的时候,如果一直保持在20多摄氏度左右的恒温条件下,它生长的舒舒服服,就不会出菇,一直到它生命终结,菌丝老化。要想出菇,就必须要拉大温差刺激。”沈思和告诉杨秀。
按照沈老师的建议,杨秀白天把大棚四周的塑料布封严实,用来提高大棚内的温度,晚上再把塑料布打开,用冷水喷湿一次培养料,降低菌丝体的温度,把昼夜的温差拉大,果然,没过几天,一个个小菇蕾就冒出头了。
“拉大一点温差刺激,它的子实体就自然会形成,它自然从袋口长出来。”沈老师说。
子实体,也就是人们主要食用的部分,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是从菌丝里长出来的。身体里蕴藏食用菌传宗接代的秘密:孢子。蘑菇盖子上的白色粉沫,就是孢子,是蘑菇的种子,承载着食用菌传宗接代的光荣使命。
“种子就在蘑菇里,它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弹射孢子,平常我们做种子,取种子就是从蘑菇里面,只要有这个蘑菇,就可以把种子取出来。”沈老师解释道。
蘑菇自己不会开花结籽,只能靠孢子来进行繁殖。孢子落到土壤中,就会产生菌丝,吸收养分和水分,然后产生子实体,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蘑菇。野外环境下,蘑菇必须要传播孢子才能孕育下一代。孢子散播前蘑菇自身会释放出水蒸气。湿气会降低蘑菇周围的温度,从而形成一个对流,就是这点微弱的微风使孢子脱离母体,这是亿万年来蘑菇进化出来的繁衍方式。努力产生更多的孢子,努力让它传播的更远。所以平常我们进入菇房,雾气腾腾,像下雾一样,那就是孢子在弹射,吸入大量的孢子,会引起咳嗽,所以我们在采收之前要给它喷一遍水。
沈思和说,出菇就是在进行新陈代谢,繁殖后代。如果外界环境比较稳定,没有温差刺激,菌丝体感觉很舒适,就不会去考虑繁殖后代,作为繁殖器官的子实体也自然不会长出来。
在自然界中,菌丝长到一定程度,天气环境一恶劣,菌丝受到刺激,就会萌发出子实体。
“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干,一会儿湿,一会儿有光,一会儿没光,这样就产生一种刺激,让蘑菇感觉,如果不繁殖后代自己就会绝种,实际上出菇就是在繁殖后代。”沈老师说。“所以人工栽培就是要创造这种‘天气变化’,让蘑菇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
相对来说,各种刺激中,温度变化的“刺激”是最强的信号。不同品种对“温差”敏感程度不同,平菇属于比较敏感的,那也得需要6-8摄氏度的温差刺激,才能让平菇的菌丝萌发出子实体,经过沈思和的培训,现在杨秀也已经成了行家。
杨秀不出菇的难题解决了,温室里的小菇蕾也陆续长了出来,但出菇的数量却不是很多,沈思和告诉杨秀,刺激,仅是温度变化还不够,还要让刺激再多一点,比如光照的刺激。
菌丝生长阶段有光无光都可以,但是为了制造光照变化,菌丝生长阶段最少好见光,常规栽培的蘑菇会在菌丝生长时给它盖上一层黑色薄膜,等菌丝长满后,将薄膜掀开,刺激子实体的萌发。而工厂化生产的蘑菇,会增加一些长长的“灯带”,在出菇前打开“灯带”刺激菌丝体。
“光、温差和湿度的变化刺激相结合,它的子实体很快就会形成了。”沈老师告诉记者。“子实体生长出来以后,要尽量减少温差的刺激,因为如果温度过低、或者变化太频繁,子实体就会生长缓慢。但是,这也不是说就不需要刺激了,而是需要另一种‘刺激’”。
有人把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变化称之为“三差”刺激,但沈思和却强调,光是这三个刺激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子实体长出来以后,需要的刺激还有很多,那这刺激又是什么呢?
安徽六安的龚守园从去年开始种植食用菌,种了一年的平菇,效益不错,尝到甜头的他,2015年增加种植了一棚新品种——金针菇。由于养平菇积攒下了不少经验,这批金针菇出菇很顺利,长得也很快,但是马上要上市的菇,却越长越有点变形,只长菌盖不长腿。
按照人们的饮食习惯,食用菌有不同的食用部位,有的主要吃盖子,比如平菇、香菇,加工时菇腿一般都会舍弃,但有的蘑菇主要是吃菇腿,比如说金针菇,消费者更喜欢腿长盖子小的,可龚守园的金针菇腿太短盖子反而过大,市场上根本卖不出去,这对龚守园打击不小。
不只是龚守园的金针菇,其它种植户种的杏孢菇也出现了畸形,卖不上价,只能被淘汰。
龚守园按照沈老师的方法,出菇前也用温差、光照等方法刺激了,子实体也长出来了,可为什么越长越畸形,菇腿、帽子不一致,他却怎么也想不明白。
沈老师却告诉龚守园,只长盖子的金针菇跟杏鲍菇是缺少了另一种刺激:“氧气”。
“食用菌的外形是根据消费者喜好,人为控制它生长出来的,并不是它们天然就长成这个样子。”沈老师说,“茎类菌如果不采取控氧的话,氧气足,它会只长盖子,变成畸形菇;氧气不足,它就会长腿。”
控制氧气,就是子实体形成后需要的新刺激。就像利用温湿度、光照变化来造成刺激一样,氧气含量也要人为控制,利用空气中的含氧量“刺激”蘑菇生长。温室大棚里的食用菌,如果通风不好,就会处于缺氧状态,为了争取多吸口氧气,它们就会努力把腿伸长。所以像平菇这样吃盖子的要注意通风,提高氧气含量,而金针菇这样吃菇腿的就一定要减少通风。
种植这样的茎类菌,一般还要在棚内再加上一层薄膜,来进一步制造缺氧的环境,促进菌柄的生长,才能达到商品菇的要求。
在沈思和的指导帮助下,以杨秀龚守园为代表的菌类种植者们,把“刺激”当作手段,巧妙的利用温湿度、酸碱度、光照强度、氧气含量等食用菌赖以生存自然要素,把这些要素转化成刺激手段,不光渡过了难关,还掌握了蘑菇的生存法则,都变成了蘑菇种植高手。
但随着种植技术日渐熟练,有些种植户打算自己生产菌种,因为这样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为这事,学员们又找到了沈思和。
菌种的提取难度比较高,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沈思和最早尝试的孢子分离法是利用成熟的孢子能自动从子实层中弹射出来的特性,使孢子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萌发、生长成菌丝体。但孢子分离的操作过程比较繁琐,普通种植户操作起来难度太大。
经过不懈的努力,沈思和研究出一种种植户更容易掌握的简便方法:组织分离法,这当然这也少不了“刺激”。
相比于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更容易被学员掌握,食用菌的子实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定的损伤,会“刺激”细胞增殖,刺激组织再生。只要切取像黄豆大小的菇体组织,把它移接到培养基上,就能获得纯菌丝体。
组织分离法简便易学,这也给了杨秀一个启发,要和专业的育种机构合作。黄山休宁县山区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有很多还没有开发出来,没人种过的野生品种,如果能通过人工驯化,转变成栽培品种,那一定会大有市场。
我国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老话说“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沈思和的刺激法,是探索食用菌栽培方法的新思路,正是这些不间断的科学探索,推动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发展,从生产大国向着生产强国迈进。——本文由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提供
这篇源自:未知
[科技苑]让蘑菇多受刺激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您的好友。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本站将核实后及时删除相关内容。